山西地质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畔,漪汾桥西南,与山西博物院毗邻,总建筑面积约为31000平方米。
山西地质博物院的前身为1960年创建的山西地质厅地质博物馆,此后又更名山西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陈列馆、山西地质矿产博物馆。新馆于2007年3月1日奠基开工,2014年竣工,定名为山西地质博物馆。
新馆主题陈列由穿越时空、远古物种、大地宝藏和物华天宝四部分组成,分别展示山西省的地质历史、生物演化、矿产资源禀赋和矿物岩石精华。陈列品多数为山西省本土发现整理,如在左云县发现的剑龙、云冈龙化石,在天镇县发现的特暴龙上颌骨、齿骨化石和在兴县发现的大唇犀化石。特别是发现于吉县的山西鳄化石,目前全球仅此一具,为开展三叠纪中期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。而另一个重要陈列品,称重425克的“狗头金”被专家称为“华北第一金”,其告帆档形成与发现过程也充满传奇色彩。
1960年建成开馆。原名山西地质厅地质博物馆,1982年更名山西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陈列馆,后改为山西地质矿产博物馆。时该馆共收藏实物标本7324件,其中展出2910件。包括工艺美术矿物原料50件,工艺品20件,矿床98个,矿物271件,岩石281件,古生物化石430件,地层剖面12个,各种矿石338件。有的展品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。如太原西山标准剖面标本、五台系、滹沱系地层剖面标本、临县紫金山碱性杂岩体标本、芦木化石和铁陨石标本和地质构造标本。铁陨石标本取自灵石县,发现于隋开皇十年(590),重达6.5吨。
2007年03月01日山西省地质袜乱博物馆奠基仪式在太原举行轿前。这标志着山西省社会公益事业“六大项目”全面进入启动阶段。总投资1.5亿元,工期为18个月。
2014年5月18日,山西省地质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。
222